日前,懷柔315名村級“文化管家”正式上崗。他們管起各村及31個社區的文化設施,讓過去成了擺設的圖書室、音響樂器、數字影廳活起來。
懷柔區斥資近兩億元為每個村添置的文化設備,終于有專人來管了。經培訓上崗的文化管家,基本上都是文藝“多面手”,可以輔導群眾學歌舞,直接上臺演出,還會搞點創作。
上午10時30分,從區里開完誓師大會的鄭鳳艷,趕回北房鎮鄭家莊村。打開圖書室大門,她開始整理圖書……
41歲的鄭鳳艷,土生土長村里人,好唱歌、愛跳舞,打乒乓球也是高手。經筆試、面試層層選拔,她從700多名報名者中脫穎而出,當上了一名“文化管家”。
“管家上班,俺借書來嘍—”老村民李福利沒進門,聲先到。老人家愛看書,村里的益民書屋建成一年了,但由于代管的村干部“四處忙,常出去開會”,書屋時不常就鐵將軍把門。
鄭家莊村圖書室的這一現象并非偶然。近年,懷柔為284個行政村都建起圖書室、數字影廳、文化信息共享室,不少村還配備了音響、成套的樂器,“村村投資三五十萬元”。但由于沒有專人管,或是群眾不會用,不少設備成了無人問津的擺設。
“打造‘文化新都’,給基層配齊配全文化設施,但如何真正使用、服務群眾?我們嘗試村村配上‘文化管家’,讓專人管理文化設施,組織群眾文化活動!睉讶釁^委書記王海平介紹,“文化管家”是該區連續四年開展文藝骨干培訓工程的結果。每年400期、5萬多人次的三級培訓,使基層誕生了一千多名真正的文藝“全才”。
抱著一摞書,李福利找管家來登記。鄭鳳艷一看,哈哈笑起來:“今后,我天天在,您不用一下借這么多!卑凑罩贫,“文化管家”上崗,圖書室每周開門時間不得少于40個小時,“工作日,我一天8小時都在!背私栝唸D書,管家還要組織村民讀書、演講活動,請來專家辦生產生活知識培訓。
老李剛走,拎著二胡的王書生進門了,“我們十來個人好聚一塊兒、唱幾嗓子。能不能成立個文藝小組,找個地方活動呀?”“我這就找村領導說去—”鄭鳳艷拔腿兒進了大隊部,一會兒就回來了,抬手做出OK的手勢,“行!他們還說,能騰出閑著的老房子!
臨近中午,“文化管家”鄭鳳艷并沒急著去吃飯?粗偵想S后兩個月的文化活動安排,這個急性子忙著去找主管村干部,“8月中,全鎮曲藝大賽;中秋節,全鎮舞龍大賽;9月底,鎮上夏日文化廣場……這些個活動,往年咱拉不出隊伍,去不了。今年,一個也不能落空啦!”